浣犵殑浣嶇疆锛中山坦洲人潮网 > 综合资讯 > 中山 > 璇︾粏鍐呭

红色往事让中山“小延安”走红

鍙戝竷: 2020-7-30 19:20   鏉ユ簮: 中山网   鏌ョ湅: 22娆    鍒嗕韩鍒

参观孙一之故居的游客络绎不绝。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从三乡镇大布村委会出发,跟随路标的指引逐渐深入村中,十来分钟后便能步行至“红色传承之路”的最后一站——孙一之故居,故居的现代化展厅中保存有大量与孙一之相关资料。大布村享有中山“小延安”的美誉,既是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后勤基地,也是中山抗日斗争的坚强壁垒,而作为大布乡第一位中共党员、大布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孙一之始终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兴办教育、创办刊物,鼓舞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理想的爱国青少年,时至今日,其故居仍是党员和年轻一代学习、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办学校燃起革命之火,创侨刊传递爱国之情

迈进故居的第一展厅,孙一之的肖像便映入眼帘:穿着整洁的白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笑容格外灿烂。20世纪30年代初,在香港目睹中国人饱受侮辱、歧视的种种景象后,报效祖国的热情便不断地在孙一之心中燃起,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希望通过教育实现救国。在众人推荐下担任大布学校的首任校长后,孙一之立志改造教育,不仅延聘了一批进步教师,还积极动员、组织大布乃至三乡一带的师生以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活动,将学校打造成传授文化知识、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主阵地。1936年3月,在挚友孙康的介绍下,年仅25岁的孙一之加入中国青年同盟,不久便成为了大布乡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1940年,中山第二次沦陷,为团结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宣传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孙一之在香港创办名为《今日中山》华侨刊物,并担任社长和编辑。在香港发行的同时,《今日中山》也在有中山侨胞的国家广为寄发,每当收到这封特殊的“家书”,身处世界各地的侨胞都纷纷寄来药品等物资,《今日中山》的出版和发行沟通了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家国情,也宣传了我党的团结抗战立场。

■孙一之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在我的印象中,以孙伯伯为代表的那一辈人都具有很强的正义感和爱国情,言语上,他们很少提及自己的事迹和贡献。但在行动上,他们永远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复兴摆在第一位,将个人的利益、生死置之度外。”沉吟许久后,李汉光分享着自己对孙一之的印象。7月24日上午,李汉光在友人的邀请下来到孙一之故居参观,他告诉记者,父亲李枫是孙一之的好友,因为小时候经常见到孙一之,听闻他的故居在三乡镇大布村后,李汉光便约上其他孙一之友人的后代一同过来参观。

站在孙一之的肖像前,今年90岁的老人林文强依然能清晰回忆起与他相关的点点滴滴。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布村村民,林文强坦言自己受到了孙一之等抗日先锋的巨大影响,“包括孙一之在内,大布学校的不少老师都是共产党员,在他们的鼓舞下,当时年仅13岁的我也加入到抗日活动中。尽管隔壁雍陌村就有一个日本侵略者的据点,开展抗日活动很是危险,我也没有想太多,拿不动枪、也可以帮大家送送信。”林文强说。

■进一步打造“红色传承之路”

作为去年由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出的4条红色教育现场教学路线之一,三乡镇大布村路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60个单位来到我们村中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传承弘扬伟大革命精神。不仅如此,我们还会派发‘红色传承之路’系列连环画,以图文形式讲述孙一之的故事。”大布村委会工作人员孙佩婷介绍。接下来,村委会将多措并举,进一步打造“红色传承之路”,“一方面,我们于近期对大布学校墙身添加革命元素浮雕,并计划打造大布村村史馆;另一方面,我们正进一步搜集与孙一之相关的历史资料,充实故居中展示的内容、丰富他的人生历程,故居正好毗邻岐澳古道,或许将为我们进一步打造路线提供方向。”孙佩婷说。

见习记者 陈家浩 实习生 袁嬿淇

责任编辑:王可荣

鎵撳嵃 | 鏀惰棌姝ら〉 |  Mail缁欐湅鍙 | 涓炬姤
鍒嗕韩鍒帮細 鏇村

涓婁竴绡 涓嬩竴绡

璁哄潧鎺ㄨ崘

  • 娲诲姩
  • 鏂板笘
  • 鎺ㄨ崘
  • 鎺掕

鍟嗗鎺ㄨ崘

  • 鏂板簵
  • 鎺ㄨ崘
  • 鐐硅瘎
  • 鎵撴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