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ŵ¼һ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前尘往事] 在坦洲这个村子内,有一座形似大象的山丘,你知道是哪里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7 08: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人潮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昔日地域 几多变迁

p41_s.jpg
   七星初地

p42_s.jpg
   大笪地


p43_s.jpg
   小榄大夫地街

天圆地方,地大物博,是国人对于自然世界的初始印象。翻阅字典的释义可见,“地”字泛指区域空间,以及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等。而在中山,便有10多个“以地而名”的地方:七星初地、逢源初地、粪箕地、大笪地、新地、低地、汛地、客人地、鲤鱼地、象地……它们曾经是空地、田垄、山丘、河滩,沿承至今形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地名集群。

七星初地与郑亮钧祖居

孙文中路,车辆往来,不时卷起几片临街绿化树垂落的黄绿相间枝叶。已是深冬,冷暖不定。路旁的市一中旧校址,换为中山开放大学的招牌。紧邻的七星初地,一条与香山县城同龄、始建于南宋的老街,依然静谧。此处呈L字走势,长113米,北连寿山里,南通孙文中路。笔者对这条街印象较深,源于单位一位同事上世纪90年代曾住在此处。他在街内的一栋简易民居结婚生女,后来没几年搬家离开。时至今日其女已是一位在读硕士,不免感叹白驹过隙。

七星初地,因地处“七星伴月”月山之开端而得名。如《香山县志》所述,石岐原有仁山、武山、寿山、丰山、盈山、福山和凤山这七个小山峰,统称“七星”,不过后来大多被夷平。初时,它们环绕月山(又名月子山),邑民念及传统风水之讲究,冠以“七星伴月”的雅称。

关于此处,《中山文史》第61辑文章《石岐天主教堂》谈及一个细节。除传教外,该教堂还做过一些社会服务工作,“解放前,还在七星初地买了大片土地,准备开办中学,后因中山沦陷,没有开办”。同样乐善好施的,还包括出生于1895年的郑亮钧先生,其祖屋就位于七星初地。《中山文史》第51辑文章《郑亮钧翁善举多》回忆道,他为家乡的教育及医疗事业奔波,相继捐资兴建医院、颐老院、幼儿园、中学等。“他的爱国爱乡精神,深得乡人赞颂”。

商贾川流的“大笪地”

从七星初地往南五六百米,是东西走向的逢源商业街。其附近,有逢源初地与粪箕地两条小巷。逢源初地长90米,巷口开着服饰、美容美发用品、百货之类的店铺。昔日,珠海县驻石岐办事处驻点于此,有趣的是,《珠海报》编辑部为了付印方便,一度搬至此处异地办公。至于粪箕地,长16米,位于逢源商业街中段,名虽不雅,却折射出过去农业种植生产的景象。

逢源商业街,常被石岐街坊俗称为新步行街,旧步行街指的则是孙文西路步行街。旧步行街西侧,穿过大庙下牌坊,可见一条长180米、名为“大笪地”的横巷。巷内开着一间老字号餐饮店,粥粉面俱全,早午两市人气颇旺。此处的街市韵味,可谓流传至今。李国瑞先生在《中山商贸演变概述》一文中谈及,过去大庙下周边有不少酒楼、茶肆与客栈,“大笪地摊档林立,摆卖各种日用品、小农具、小食档、甚至江湖卖艺卖药、医卜星相,高声呼喊,熙熙攘攘”。

据《中山市地名志》记载,大笪地始建于清末,原是摆放竹篾编织物、晒咸鱼的大片空地。“粤语惯称一大片为‘大笪’,故此得名,红旗电影院驻此”。

如今,红旗电影院的红字招牌清晰可见,不过大门早已被水泥砖石封住,闲置多年。据《中山市文化志》记载,红旗电影院前身为泰东戏院,1914年开始营业,为香山县最早开设的剧院,1930年起兼放映电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戏院的生意处于黄金时代,每天都安排多场演出,电影及粤剧轮番“上阵”,非常热闹。“1942年之后,该院遭侵华日军毁坏,成为日军的临时军马场和流浪饥民的集居点,沦为残垣断壁,1945年—1946年得以重建”。

世事风烟,几多变迁。好比一位无言的老者,大笪地一路见证着热闹与寂寥、登场与隐退。

小榄“大夫地”威名显赫

北部镇区小榄,同样有多处相关地名:新地、四亩地街、刘地巷与大夫地街等。

新地属东区社区,位于半边榄山冈西北麓,原称二村,因建村时间较迟改为今名。连接下基路的四亩地街,此前的栏目有过讲述,李氏族人清代在此辟建“四亩草塘”,故一笔带过。同样,位于永宁社区的刘地巷,也因刘氏族人清代在此辟建园圃而得名。小榄民俗学者表示,追根溯源的话,该园圃名为东园(又称贲园),其主人乃清康熙年间榄乡知名文人刘信烈。

史料所载,“刘信烈自幼聪慧,7岁晓写文章,且词句顺畅奇特,乡人以神童誉之”。中举之后,他赴山东任夏津知县,政绩口碑斐然,年老后回乡潜心读书著作。据《中山市文化志》附录的《历代香山文化名人》显示,刘信烈著有《直庵诗赋》《运米诗》《归来吟》《鉴纂》《笔记》《里语》等传于世。

位于滘口直街一旁的大夫地街,长115米宽3.5米,曾名大夫地,一衣带水,紧邻滘口庙涌。这一带原是麦氏族人的聚居地,俗称“麦局”,在清代先后出过几位朝廷高级文官,譬如荣禄大夫麦文震、中宪大夫麦佑、奉政大夫麦子渟等。鉴于政声显赫,故该氏族在此兴建大夫祠和大夫府第,此后便衍生了大夫地街一名。此外据《小榄镇志》所记载,1952年,小榄成立木帆船运输服务社,后更名为中山县交通局水上运输公社小榄水上运输大队,统筹管理粮食、甘蔗及杂货等水上运输业务,附设1所小榄水上子弟学校。“1964年,(当地)在大夫地街重建小榄水上学校,设学生宿舍饭堂,同时建成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水上新村”。

多镇“地”名有段“古”

实际上,除了石岐与小榄,三角、阜沙、五桂山、板芙、南朗、坦洲等镇区均有“地”名出现。在此,不妨按由北至南的顺序概述一下。

三角的大地街,长300米,紧邻南安涌,不乏水色。阜沙的低地,现为牛角村委会驻地,明中至清初有人垦耕,初名牛角,19世纪20年代开始有顺德人、黄圃人及小榄人聚居。因位于河涌南岸,地势较低,其东西两侧俗称为下低地及上低地,1983年合称为低地片,2年后简称今名。其近代的行政划分历史,颇为复杂,大体说来,历经乡、生产大队、村等变化。

值得留意的是,阜沙有一条汛地街,五桂山及板芙分别有一个名为汛地及讯地环的村落。五桂山汛地位于石鼓,明崇祯年间李氏族人迁此建村,清代朝廷曾派兵在此驻防,当时河道流经村前,有专人负责巡逻,遇山洪暴发时便响锣通知村民疏散。板芙讯地环,亦称汛地环,石鼓的李氏族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迁此建村,其得名与五桂山汛地异曲同工。

除此之外,五桂山及板芙分别有一个名为客人地及新填地的村落。前者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相邻的汛地李氏族人迁此建村,曾称乞儿地,后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改为今名;后者位于金钟村,1924年黄氏、李氏、何氏等族人迁此填土盖房,而后繁衍成村。

南朗鲤鱼地,因村处地形似鲤鱼而得名。坦洲方面,新前进村辖区内,有一座形似大象的山丘,名为象地山。山丘南麓依附着一个名为象地的小村落,此处于清道光初期开始有人聚居。


来源:中山网
发表于 2019-1-7 09: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哪里?
发表于 2019-1-7 09: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在月环
发表于 2019-1-7 09: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哪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触屏版|APP|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坦洲论坛 - 中山坦洲人潮网旗下论坛™ ( 粤ICP备14077928号-2|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2443号 )百度谷歌

GMT+8, 2024-4-26 17:46 , Processed in 0.0751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