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山坦洲人潮网 > 综合资讯 > 中山 > 详细内容

“联合国人居奖”花落中山分外红

发布: 2021-9-03 15:27   来源: 中山网   查看: 188次    分享到

柏苑新村是当年中山优秀人居环境的代表。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1997年10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后职能合并为“联合国人居署)公布了年度“联合国人居奖”名单,评审委员一致同意将这个称号授予中山市,中山成为亚洲在人居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1997年,联合国人居中心共颁发了六块奖牌,其余五块奖牌分别落户墨西哥、德国、南非、英国和加拿大。

“联合国人居奖”缘何能花落中山?

统筹:本报记者 吴森林 采写:本报记者 卢兴江 实习生 欧阳婷

说缘由

大奖背后是持续十年的安居工程

1997年10月9日,颁奖仪式在市政府会议中心举行,联合国人居中心信息与对外关系部主任克里斯蒂娜·恩格菲尔德女士代表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奖,时任中山市市长的黄子强从克里斯蒂娜·恩格菲尔德手中接过奖项后,非常激动地发表了获奖感言:“这是中山市人民的光荣,是我前任历届党政领导,我的同事以及建设系统全体员工和全中山人民多年致力实施安居工程计划结出的丰硕成果,荣誉归于他们,我是代表他们来接受这一崇高奖项的。”只此一句话,道出了获奖的缘由,“中山安居工程计划”因此成为全国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

通过当年的报道,记者得知,获奖前的1987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就决定成立解决住房困难领导小组,“住房解困工程”的号角开始吹响。住房解困工程又称“安居工程”,当时还制定建设计划,任务包括:1987年至1989年建设江畔新村和柏苑新村;1990年至1991年建设松苑新村。因建设顺利,效果明显,1992年还兴建了竹苑新村。为提高困难群众的积极性,政府采用了群策群力,共建解困房住宅小区的模式,也就是政府、单位、个人按3:3:4比例出资建房。

参与“安居工程”建设林姓工程师回忆说,那时,中山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纯属摸着石头过河。但思路很清晰,不局限于解决“居有其所”“人均面积”等基础性问题,而是统筹考虑如何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社区服务。基于此,所有解困房都是经过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配套也非常齐备,学校、菜市场等公共设施缺一不可。

当时的建设现场可谓灯火通明,热火朝天。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工程的进度没有丝毫拖延,质量监管人员一直都在现场办公,谁都知道这是样板工程、民心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工程陆续竣工后,住房困难户陆续被安排入住。至1993年,中山市政府已拨出购房补贴款1.18亿元,安置城区住房困难户和侨房腾退户5639户,成功解决了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以下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此后,中山乘势而为,继续建设安居房,先后在主城区建成了东明花园、东盛花园等小区。到1997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前10年间,共投资近9亿元,在城区建成7831套解困住房,建筑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城区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全都住进了新房。

当然,联合国人居中心不可能只此就授予中山人居奖,实际上,他们考察的范围很广,追溯的时间更远。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山还是县建制时,已经大规模推动农民把茅寮改建为砖屋。1980年4月《南方日报》也有相关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还是县建制的中山就积极帮助农民改善居住条件,仅1979年沙田地区就有6000多户农民将茅寮改建成了砖屋。

忆往昔

“居民住房困难,我们感到辛酸难受”

中山为何要帮住房困难户建房?在多位知情者的引荐下,记者采访到了已退休、曾经分管城市建设工作的时任副市长吕伟雄。

1986年8月15日,市长接待日,吕伟雄陪市长当值。一位老奶奶带着未过门的儿媳来见市长。老奶奶说他们家几代单传,儿子年龄快30了,好不容易找到对象,可是因住房困难无法成婚,希望政府帮帮忙,解决一下住房问题。另一位来访者是专程从加拿大赶回中山的老伯,说两年前就已经收到政府退回其侨房的通知,但房子里至今还住着人。住户也想搬走,可是没有地方搬。希望政府想想办法,帮他们解决问题。

一个上午,群众诉说的都是住房问题,这对市长的触动很大。中午在机关食堂午餐时,市长见到吕伟雄就说,原本决定兴建党政办公大楼的决定要暂缓,先集中财力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请尽快组织职能部门研究,提出一个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的方案。“这个方案后来成为1987年1月17日市长办公会议决定解决城区住房困难问题的基础。”吕伟雄说。

为落实好市长办公会决定,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办公室,简称“解困办”,由吕伟雄具体负责。市长对解困办提出了四大任务,排在第一的是摸清住房困难户的数量。吕伟雄记忆深刻的是水上居民的数量。起初他以为只要核算岐江河面有多少只小艇,就知道有多少需要搬迁的困难户了,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有些小艇上居然住了三代人。

调研中,吕伟雄还听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有一对夫妻,都是企业职工,已经结婚5年,却长期住在单位集体宿舍。节假日时,家中老人不得不把床让给小夫妻,自己一整夜在街道上游荡。“居民住房困难,我们感到辛酸难受。这也成为我们加快落实解困项目的原动力。”吕伟雄说,方案批准的第二天,他领着地质探测队伍,在如今利和广场对面,当时属于柏山村还未收割的稻田探测地质状况。几天后,现场就出现了前面是农民在收割水稻,后面是推土机填土的画面。

访现场

基础设施焕新 老小区展现新活力

8月25日一早,柏苑新村秀丽坊。

居民梁伯拖着一辆手拖车从电梯里走了出来,准备去附近华柏中心市场买菜。提及居住了30多年的小区,梁伯感慨万千。“其实,孩子早就在东区买了大房子,让我们老两口搬过去住。可是我们在这里住了多年,习惯难改哦!你看看,出门就是菜市场,多方便。另外,有许多原来的老同事老邻居还住在这里,串串门,聊聊过往,幸福不过如此啊!”

梁伯所住的小区正是中山兴建的第一批解困小区,始建于1987年,入住于1989年。里面住的大多是教职工,附近工厂的住房困难户,也有不少是岐江“一河两岸”长期居住在小艇上树皮屋里的水上居民。

在中山三路与柏苑路之间,矗立着100多栋解困住房,这些住房的外墙全都贴有玻璃马赛克,不仅如此,居民家所有的窗户均为铝合金材质。即便经历几十年的风雨,整体有些褪色,但看起来依旧完好无损。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三十年前,住建部对解困房有明确的标准,窗户为传统的老式铁窗,外墙用水泥批荡扫灰水。

这是怎么回事呢?吕伟雄说,当时,解困办认为使用铁窗和外墙用水泥批荡扫灰水的方式虽然成本低,但不适合中山的气候特点,容易生铁锈,易变形,外墙批荡易脱落。从长计议,他们确定改铁窗为铝合金窗,外墙一律贴本地生产的玻璃马赛克。后来,这个创新还得到住建部领导的表扬。

“毕竟是几十年前建成的小区,基础设施显得有些落后,停车位明显不足,路基、花基、单车房等破损严重。不过,在东区街道的支持下,包括柏苑新村在内,华柏新村、松苑新村,都做了较大的改造。”采访时,东区花苑社区一位负责人介绍说。

记者走访三个小区后,整体印象是,原先破烂不堪的人行道铺上了环保砖,小区内增加了不少袖珍花园和绿草坪,路灯更换一新,监控探头遍及各个路口。多次被市民投诉的康乐大街、华苑大街铺上了柏油路,宽敞而明亮。更大的变化是,这些小区早几年已开始给老楼加装电梯,花苑社区已经加装了18部电梯,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悬空老人”这个民生痛点和难点也得以解决,许多老楼的居民已经不用爬楼梯了。

看未来

美丽宜居 中山一直在行动

赵建新是上海一家国有企业的退休工人,去年11月,他果断卖掉了一套70平方米、处在市区的住宅,和老伴一起来到中山,在凯茵新城买了一套二手大别墅,过起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此前,考虑到独生女儿在香港工作,为有个照应,赵建新就想在把家搬到广东的某个宜居城市。半年多的打探和实地走访后,赵建新没有犹豫,选择了美丽宜居的中山。“选择中山的原因简单而纯粹,因为中山给我的感觉是人很包容,绿化好,生活环境很舒服,关键是交通方便,距离女儿工作的香港也很近。”赵建新说。采访时,赵建新正带着上海的好友参观岐江公园。“他们也想过来,目前正在和小榄的商家谈判合资办厂。”

实际上,中山除了斩获过联合国人居奖之外, 还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诸多殊荣。2019年,中山市还通过国家气候标志专家评审,获国家气候中心评定为中国气候宜居市,成为广东省首个获得国家气候标志的地级市。

关于未来,中山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已经给出方向,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中,优化提升乡村风貌,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的行动正在进行。沿西江水道、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洪奇沥水道四条乡村型生态廊道正在有力推进。

今年5月,《中山市住房发展与保障规划(2018-2035)》出炉,其中2021-2025年,供应各类住房总建筑面积约3660万平方米,人才安居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与政策性租赁住房占了较高的比例。

吴森林 卢兴江 欧阳婷

责任编辑:曹裔明

打印 | 收藏此页 |  Mail给朋友 | 举报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坛推荐

  • 活动
  • 新帖
  • 推荐
  • 排行

商家推荐

  • 新店
  • 推荐
  • 点评
  • 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