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山坦洲人潮网 > 综合资讯 > 中山 > 详细内容

老缝纫机踏出岁月新歌

发布: 2019-6-29 08:21   来源: 中山网   查看: 26次    分享到

冯典就的缝衣店坚守着传统又养育了新一代。

说起“扯布制衣”“裁缝”这些词,常让人回想起追求“四大件”的往日时光,对于那时的人们而言,能得几匹布缝制新衣是令人雀跃的事。随着时代发展,量体裁衣的手艺逐渐被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服装挤到边缘位置。但在东凤镇东兴社区,冯典就与妻子守着传统缝纫技艺,经营柳姐服装店近30年,在缝纫行当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之时仍不改初心,并靠老手艺养大两个女儿,助她们实现大学梦。6月27日,记者走进冯典就一家,倾听近30年来,老缝纫机踏出的岁月新歌。

■传统工具让老手艺不褪色

早上8点多,位于东兴社区兴华西路的柳姐服装店开门营业。店内陈设很朴实,各式各样的布料和手写的价格表挂在墙上,木桌上放着几块碎布和表面被磨得很光滑的铁剪子和尺子。一台“上年纪”的华南牌缝纫机静静地靠在桌边等待被唤醒,冯典就正在熨烫刚做好的几条西裤,使新裤子更平整有型。

裁缝手艺贯穿了冯典就家的两代人。他的父母原是东凤镇车缝社的员工,在那个年代缝纫是很吃香的工作,也是门有技术含量的手艺。1982年母亲退休后,13岁的冯典就继承衣钵,进入车缝社学习缝纫。“刚开始从烫衣服做起,再到学裁剪。”冯典就说。

1991年,冯典就与妻子经营柳姐服装店。服装店几乎倾注了夫妻俩全部的心血,也是他们坚守传统手艺的阵地。他们分工明确,丈夫裁剪妻子缝纫,无论科技如何进步,用父辈留下的老工具制衣是多年的默契。“这把铁剪子是我爸爸18岁学缝纫时用的,已经有60多年了,缝纫机和尺子都是父母辈当年用的。”

刚开店时,生意比较红火,服装店的经营范围也广,定做西装、毛巾花球、纯棉被布、修补裁剪等,从早忙到晚是家常便饭。随着服装厂大批量生产、时装流行以及购买方式多样化等因素,传统裁缝店受到冲击,许多本地裁缝都另谋出路。即使收益不如从前,夫妻俩仍选择坚守,“我没读过什么书,裁缝是我最擅长的技艺,把擅长的事做好就足够了。” 冯典就坦言。

■一家老店撑起女儿“大学梦”

近30年来,冯典就的店几乎全年无休,每天早上八九点开门,晚上十点过后关门。这些年,光顾服装店的年轻人减少,顾客多为50至80岁的中老年人,大多数来定做男装西裤,这也逐渐成为店面的主要业务。冯典就夫妻的手艺不错,收获了一些老顾客,甚至有的有十多年交情。“隔壁永益村有位80多岁的袁老伯,是十多年的老宾主,他喜欢来店里做西裤。近几年袁老伯行动不便,就由儿孙开车载着来店里。”冯典就介绍道,从选布料量尺寸开始,一般20天左右能拿到裤子,急需的话也可尽快赶制出来。

凭着传统手艺经营一家老店,冯典就夫妻养大了两个女儿,大女儿今年已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小女儿冯婉椿从中学起就在城区读书,学习认真自觉,一周回来一次,前几日高考放榜,她考了508分,一家人正在研究如何填报志愿,“我想读金融类专业,会考虑省内外的相关学校,父母很尊重我的选择。”冯婉椿说。

在冯典就心中,女儿们不再继承传统手艺虽有点可惜,但她们实现了大学梦,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冯典就倍感欣慰,“我和妻子会坚持经营服装店,毕竟关乎着生计,但我们支持女儿们开始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冯典就渗着汗珠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作者:王欣琳 黎旭升责任编辑:王朝静

打印 | 收藏此页 |  Mail给朋友 | 举报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坛推荐

  • 活动
  • 新帖
  • 推荐
  • 排行

商家推荐

  • 新店
  • 推荐
  • 点评
  • 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