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山坦洲人潮网 > 综合资讯 > 珠海要闻 > 详细内容

斗门双管齐下升级防洪系统,治理“水浸”现象

发布: 2019-5-13 08:27   来源: 南方网   查看: 45次    分享到

4月1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珠三角,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在珠海市斗门区,这座以水乡闻名的城市,受水流自然冲刷,地势低洼,每当暴雨倾盆或受大潮威胁,就会引发洪涝灾害。因此,“水浸”现象一度成为城市治理的“顽疾”。

从2016年起,珠海斗门出台《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三年(2016年—2018年)实施计划》,计划在3年内完成11个重点水利项目,形成全封闭的防灾减灾堤围,同时对水浸“黑点”进行全面整治改造。

实施计划接近尾声,如今,这座城市“水浸”现象是否扭转,它的地下排涝系统究竟怎样?挺过“天鸽”“山竹”台风侵袭的防洪系统,是否存在漏洞,又将如何升级?

短板

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标准低

一片街边的落叶,若被雨水冲入下水道,将经历怎样的地下之旅?

假设落叶是在井岸城区某条街巷落下,在雨水的冲刷下经过某个排水栅进入下水道,它将以怎样的方式流入黄杨河?

“实际上,假想中顺利流入黄杨河的情况不一定能发生,因为斗门复杂的下水道系统,并非‘通衢大道’。由于下水道常被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堵塞,因此,这片落叶也可能只是被阻塞在下水道中,并不能直排入河道。”市政工作人员解释。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规划,井岸城区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下水道多为砖混结构,建设标准较低、排涝能力明显不足。

斗门区市政园林处曾在过去两年对井岸城区、城东片区和新青片区的雨水管道进行检测,发现部分管段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

“主要分功能性缺陷和结构性缺陷两种类型。”斗门区市政园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功能性缺陷包括破裂、变形、腐蚀、错口、起伏、脱节、接口材料脱落、支管暗接、异物穿入和渗漏等;功能性缺陷则包括沉积、结垢、障碍物、残墙、坝根、树根和浮渣等。

除了地下管道受损,地势低洼也让市政人员头疼。

“因受潮汐影响,斗门井岸城区的管道排入黄杨河的排放口甚至会出现倒灌,假如降水与潮汐吻合,根本无法正常排放。”上述负责人说。

但导致城市内涝的成因是否只有这些?答案是否定的。

“下水道屡屡被堵塞而导致路面发生内涝的直接原因,大多并非因下水道的建设标准较低,或者建设质量较差,很大程度上是‘人祸’造成的。”上述负责人说,“在生活中,许多司空见惯的人为因素都能够使下水道堵塞。”

检测报告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黑不见光的下水道内,生活垃圾横流堆积造成堵塞,也是城市内涝的直接诱因。

但一座城市的排涝能力如何,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水准是“先天”因素,日常的维护、下水道的清理等“后天”的努力也颇为关键。

整治

两期整治工程经受暴雨考验

从2010年起,斗门区按先急后缓的原则,对井岸城区水浸“黑点”分期实施整治。其中,一期工程于2011年8月开工建设,2012年12月份全面完成,解决了工业大道北、江湾片区、珠峰大道3个片区共8个水浸“黑点”,至今经历了多场特大暴雨,整治范围均未出现水浸情况,收效良好。

二期工程于2015年10月下旬进场施工,工程范围包括工业大道北、朝江路、渡江路、新民路、井湾路、江湾三路、滨江路、实验中学与港霞西路交叉路口8个水浸路段,建设内容主要为新建雨水渠、路面改造,完善体育馆雨水泵站,对西坑等排洪渠进行清淤整治。

“其中,斗门区在体育馆建设的雨水泵站,不仅能将地面积水有规律地排向雨水井,改善水浸黑点排水不畅的问题,还能在外江高潮位抵抗下通过新建雨水管网,发挥强排作用,有效抵抗台风降雨带来的防洪排涝压力。”斗门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经过两期工程整治,加上以最新技术对管网进行维护,井岸城区基本告别了暴雨水浸的历史。”斗门区市政园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述负责人所称的最新技术就是紫外光固化内衬修复和CIPP点位修复。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在不对管道进行开挖的前提下,解决管道缺陷问题。”上述负责人称,“紫外光固化内衬整体修复时,先利用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对地下管道病害情况进行实时检测,用铣刀机器人对病害部位进行处理,经过多道程序后,再将紫外线灯架放入玻纤软管中,支起灯架,点亮紫外灯管进行固化,这样一来,修复后的管道即可马上投入运行。”

从去年开始,斗门区已选择尖峰前路和西堤路作为试点道路,使用该技术对12条管段进行修复。

与此同时,斗门区市政园林处制定了管养工作方案,分日常、强降雨前和强降雨期间三个阶段,对地下管网进行全方位的养护。

“在日常管养时,我们实行精细化、分片区的操作方式,专职人员每天都会对各片区进行例行巡查,一旦发现雨水口及其附近存在垃圾、树叶、杂物,将第一时间进行清理,并上报处理安全隐患。”斗门区市政园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而在强降雨期间,“每个片区的管道专职人员和应急抢险队伍都将24小时值守,冒雨进行巡查,驻守水浸黑点区域,发现积水较深时会及时打开雨水口井盖,加快排水速度,并设置铁马或排水警示牌等警示标志。”

升级

“磨刀门水道卫士”启动重建

站在珠海市唯一一座大型水闸——白藤大闸上极目远眺,横卧大地的大闸紧锁磨刀门,蜿蜒伸上天际。

“目前珠海已提前进入汛期,正在重建的白藤大闸面临汛情可以放下闸口。年底主体工程完工后,可以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斗门区水务局负责人斩钉截铁地回答。

作为斗门乃至珠海的重要防洪屏障,白藤大闸被誉为“磨刀门水道卫士”,保护受益面积约7万亩、捍卫人口约10万人,位置特殊、地位重要。

据介绍,白藤水闸于1974年建成,经过40多年的运行,水闸出现多处裂缝、错位、断裂,基础有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存在防洪标准、抗滑稳定、消能防冲、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规范要求,以及闸门启闭设备不能满足防洪调度要求等安全隐患问题,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

去年底,有着45年历史的白藤大闸在原址重建,新闸的过闸流量将从过去的1140立方米/秒提升到1400立方米/秒,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升至100年一遇。

事实上,亟待升级改造的并不止白藤大闸。

经过“天鸽”“山竹”强台风袭击,受风暴增水影响,出现海水漫灌及防浪墙破损等现象,白蕉联围堤防多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亟须加固。

基于对险情的深刻认识,斗门区出台《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三年(2016年—2018年)实施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包括白蕉联围在内的4个海堤加固工程和7个水利建设工程在内的11个重点水利项目,对全区所有外江海堤进行全面加固达标。

“今年是斗门区水利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冲刺之年。”斗门区水务局负责人表示,全区总长213公里的外江堤防目前已有192公里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今年底将全部提升至100年一遇。

“在数量上,斗门区的水利工程占了珠海全市的60%以上,在完成白藤大闸、白蕉联围排涝整治、乾务联围海堤达标加固等重点水利项目的提升改造后,斗门将基本解决内涝排洪和汛期防潮的隐患。”斗门区水务局负责人说。

记者观察

把台风灾害转化为城市防灾体系升级的动力

今年3月8日,广东省三防总指挥部召开汛情分析与防汛工作部署会议指出,当前广东省已经进入汛期。

经研判,今年广东汛期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入汛早,二是降雨多,三是预计台风登陆强度偏强,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不容乐观。

过去两年,强台风“天鸽”“山竹”和季风强降水等连串极端天气接连袭击斗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频发的灾害警醒我们,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会是正在快速发展的斗门乃至珠海不能逃避、必须直面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忧患意识。

基于对灾情的深刻认识,斗门区历来重视水利建设,已经建成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多功能的水利水电防灾减灾体系,并经受住了“天鸽”“山竹”的考验。

但在强台风肆虐下,斗门区的防灾减灾体系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如白蕉联围等防波堤的标准不高,供电系统在灾害面前仍然脆弱。在过去两年强台风的防灾考验中,斗门得到的经验是:重视水利建设,提高防御能力,把防灾置于优先位置,防重于抗,防重于抢,防重于救,就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就能把台风灾害转化为防灾体系负重前行的动力。

实际上,一座城市遭遇大洪水,由于堤围保护,城市免遭水灾。这个堤围的减灾效益,就相当于这座城市的财富。水利建设的产出与投入比之巨大,是任何产业所无法相比的,水利产业是回报率最高的产业。在过去几年,斗门区推出斗《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三年(2016年-2018年)实施计划》,开展乾务联围海堤达标加固工程、白藤大闸重建工程、白蕉联围排涝整治工程等项目,并将防波堤的标准提升至100年一遇,将有效保障民生和城市发展。

另一方面,实现防灾减灾,除了加强水利建设这一基础硬件外,还应有强有力的防灾减灾协调部门这一机制软件,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做到“软硬兼施”,才能实现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

【采写】林郁鸿

打印 | 收藏此页 |  Mail给朋友 | 举报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坛推荐

  • 活动
  • 新帖
  • 推荐
  • 排行

商家推荐

  • 新店
  • 推荐
  • 点评
  • 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