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山坦洲人潮网 > 综合资讯 > 中山 > 详细内容

陈旭东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老侨房保护开展调研

发布: 2018-6-13 11:13   来源: 中山网   查看: 32次    分享到

  10日,市委书记陈旭东前往南区,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老侨房等老建筑保护开展调研,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对中山“三个定位”要求和省委全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相关部署,对城镇化进程中“城”与“村”如何相得益彰、乡村振兴战略中“新”与“旧”如何相辅相成等问题提出思考。市领导丘树宏、方维廷、李长春陪同调研。

  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曹边村,开村于南宋(1068年),迄今已近千年历史。村内有大量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住宅、侨房、石板街、巷里弄道和人文景观,如建于1929年开创中山华侨捐建现代学校先河的曹边学校,保存完好的武侯庙、状元牌匾,岭南特色的青砖大屋、西式碉楼,屹立稻田中央的烂炮楼,供几代曹边人饮用的龙井等。近期,一场由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黄丽雯、阿丽莎、王力、任敏四位老师带队指导的名为“寻展古村落”的公益活动正在该村一栋老房子里举行,这是该学院师生历时一年完成的项目。志愿公益团队把从中山各地古村落、老房子中采集到的素材,变成手绘地图、老店文创、吉祥物、祠堂插画、电子书以及各类文创产品,以“饰说新语”的方式,让大众感知传统文化之美。

  南区沙涌上塘村,历史人文价值同样不遑多让。这里曾诞生了南宋工部侍郎马南宝、中国近代百货先驱马应彪、世界级手模大师马乐山等一批名人,村里现存的大部分历史建筑都与他们有关。行走间,但见巷陌交通、古厝林立,开门即绿、推窗见果。华洋一体的老建筑屋群,则是近代中山人“开眼看世界”的绝佳写照。尤为庆幸的是,当地海归子弟自发而起,把古韵浓厚的群楼重新修缮,置以数百件文物珍藏,作为历史留存的凭证,也为古村落和老建筑焕发新颜孕育生机。

  走访调研过程中,陈旭东为乡村深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赞叹,为民间力量保护历史的努力表示肯定,也为个别老房子简单刷白墙、缺乏有效管护而惋惜。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为《福州古厝》作序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文化是城市提质发展的“根”和“魂”,老建筑是文化精神的载体,其所附着的文化内涵无可替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坚定不移保护好老建筑、传统街区和文物,传承历史文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老建筑保护结合起来,更好地处理“城”与“村”、“新”与“旧”的关系,决不能做焚琴煮鹤、拔根断脉的事情。

  陈旭东强调,全市各镇区各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前段时间关于建设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指示精神,协同推进城镇化与逆城镇化,通过逆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解决“城市病”,致力城乡开创性融合,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向往。要深刻认识“城乡一体”不是“城乡一样”,坚持农村姓“农”这一准则,注重镇村的差异性、多样性,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做到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老房子不简单刷白墙,保护好历史文脉和乡愁,多角度、全方位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貌、原味的历史质感。要用好农村稀缺资源,深入挖掘老建筑、古村落等文化内涵,立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引导政府和民间力量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更好地统筹资源、科学规划、有序运营,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愁载体,让历史文脉得以传承,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活化起来。

打印 | 收藏此页 |  Mail给朋友 | 举报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坛推荐

  • 活动
  • 新帖
  • 推荐
  • 排行

商家推荐

  • 新店
  • 推荐
  • 点评
  • 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