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中山坦洲人潮网 > 综合资讯 > 中山 > 详细内容

厚植历史文化底蕴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发布: 2018-1-12 11:30   来源: 中山网   查看: 53次    分享到

罗建华

精彩语录

■宜居文化之城:2018年底中山纪念图书馆落成开馆,2019 年建成30家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

■和美文化之城:打造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品牌文化之城:提升“星期二艺术沙龙”、“公园音乐节”等项目的惠民效应。

■智慧文化之城:完善“你点我送”文化惠民通平台,每年配送文化活动不少于300场。

■博爱文化之城:到2020年,每年资助业余文艺团队和社会组织150个以上,开展公益活动500个。

■活力文化之城: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机制,激发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活力。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呈现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势头。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1月5日,市文广新局局长罗建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推动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抓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厚植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建设文化强市,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以学促做,确保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记者: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文广新局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有什么具体做法?

●罗建华: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前所未有的篇幅提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为文化工作者备受鼓舞,同时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市文广新局也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

我们将对标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局以学促做,着力加强意识形态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等方面工作,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以小见大,实现基层文化中心全覆盖

○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中山接下来会在文化事业方面有什么具体做法?

●罗建华:文化事业的工作重点在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2018年开始,我市以创建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着力破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最基层村(居)一级,2014年,我市被文化部确立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国十个试点城市之一,我们逐渐将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投入从零散模式转变为集约模式,形成了“小平台”承载“大服务”和“小中心”整合“大文化”的基层文化工作格局,试点至今已经建成168个基层综合服务中心。

2018年实现行政村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将公共文化服务的根系延伸至基层土壤,市民足不出村(居)就可享受多元化的文化综合服务。在镇一级工作中,以推进创建“文化强镇(区)”为抓手,按照《中山市文化强镇(区)评价标准》抓好考核工作,以此促进各镇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从2015年开始火炬开发区荣膺首个文化强镇,到现在已经有8个镇区获此殊荣,我们期待24个镇区最终都能达到要求,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完善网络,打造“六大文化之城”

○记者:接下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会有些什么举措?

●罗建华:接下来,我们将着力打造“六大文化之城”: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宜居文化之城。打造宜居便捷文化圈,进一步提高我市人均文化设施用地规模,到2020年,使全市每千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00平方米,大力推进大型文化场馆建设,2018年底中山纪念图书馆落成开馆,到2019年,全市建成30家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加快中山市新博物馆建设。加强镇级文化设施建设,到2018年底,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2020年,市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3万人/个。二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设和美文化之城。按照《中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造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服务供给多元格局。三是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精品项目,建设品牌文化之城,打造“全民阅读之城”;办好 “香山讲坛”、“中山读书月”、“中山书展”等全民阅读品牌,加强我市合唱艺术的普及和提升,打造“中国合唱之城”;广泛开展各类常态化、普及性的艺术活动,提升“星期二艺术沙龙”、“市民大舞台”、“公园音乐节”等项目的惠民效应,打造“全民艺术普及之城”。四是整合数字文化服务资源,建设智慧文化之城。打造“中山文化云”平台,以“互联网+”融会贯通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推动形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大平台和大数据,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与市民互动对接的 “最后一公里”。打造“文化中山”有线数字电视服务专区,完善“你点我送”文化惠民通平台,每年通过平台配送公共文化活动不少于300场。五是大力实施文化暖心工程,建设博爱文化之城。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打造特殊群体“文化关爱”品牌以及“博爱100”社区公益文化创投活动品牌,倡导文化志愿服务。到2020年,每年资助业余文艺团队和社会组织150个以上,每年开展公益文化活动500个。六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活力文化之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更多符合市民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健全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制和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机制,激发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活力。

●优化环境,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

○记者:中山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和特色产业经济紧紧相连,接下来如何进一步繁荣文化生态,激发文化产业活力,做大总量,提升质量?

●罗建华:我市的文化产业一直和制造业息息相关,灯饰、游艺游戏、红木等专业镇发展到现在已成行业的“单打冠军”,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游戏游艺、红木文化、灯饰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动漫设计、影视制作和数字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旅游、娱乐的跨界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服务业形成规模效应。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不断提升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确保达到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时我市的文化产业要积极创造条件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并且要发挥自身优势占领行业制高点,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跨越。

打印 | 收藏此页 |  Mail给朋友 | 举报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坛推荐

  • 活动
  • 新帖
  • 推荐
  • 排行

商家推荐

  • 新店
  • 推荐
  • 点评
  • 打折